大成鎮位于信宜市境中南部,東與錢排鎮交界,南同高州市接壤,西與丁堡鎮相連,北和白石鎮毗鄰。明朝萬歷期間大成屬信宜縣從善都。
清光緒十五年(1889年),為信宜縣白石堡大成甲。民國29年為信宜縣四區白石上鄉。
新中國成立后,仍為白石上鄉;1952年12月屬信宜縣十區,后改白石區;1957年撤區并鄉,為大成鄉;1958年秋屬白石人民公社;1959年從白石人民公社分出,為大成人民公社;1983年10月改為大成區,1986年冬建制為大成鎮。石材開采、石板加工、小水電生產、農機制造、涼果加工、木器加工、建材生產是大成的工業構成,農產品有山楂、南蕉、柿子、龍眼、三華李等。
明朝末年大成開始建成墟集,最初稱桃子榔墟,后商人圖吉利之意改名大花墟(也稱大銷)。清代康熙年間,生意人多,再改名大成,寓"生意興隆心想事成"。大成墟原來只有一條街,商店50多間,墟期為每旬三、六、九日。1987年后,新建成大河街、新興街、小河一路、小河二路,街道整齊美觀,形成小集鎮。2000年大成鎮的鎮區面積發展到1平方公里,大成墟已初步建成生態型青山綠水式工業化小城鎮,鎮區主要街道有6條,總長3公里多。
大田頂又名大天頂,位于大成鎮東部,海拔1704米,地處亞熱帶南端,是云霧山脈大霧嶺的主峰,為粵西第一高峰,屬信宜市八景之一:頂峰錦繡。附近有海拔逾千米的山峰數十座。主峰西南側有一“天池”,高程1554米,容量30.8萬立方米,池水清澈,人稱“天湖”。與四周的3000多畝原始森林相映成趣?粗兓媚獪y的蒼茫云海,聽著催人奮發的松濤。欣賞著色彩斑爛的山花,傳來了抑揚悅耳的鳥語,面對悠然自得的游魚、野鳧,在這里避暑、旅游、療養的人,將煥發新的青春。
位于大霧嶺自然保護區南部,古稱大帽山、大帽頂,海拔1423米,因山頂長時間云霧籠罩,終日云霧繚繞而名。周圍有極豐富的植物資源,同屬大霧嶺自然保護區的范圍。沒有公路開通,因而人跡罕至,是大霧嶺大山中自然資源保護最好的山峰之一,山頂多石景:有人能推動的搖擺石、僅能行人的一線天、深幻莫測的石洞、令人神怡的石座椅,千奇百怪;登高遠眺層層群山皆在腳下,蒼茫無邊的茂密森林,茫茫林海盡收眼底。山溪姿態各異的飛瀑,在陽光照耀下,虹影飛懸,七彩斑讕;每當云起之時,云騰霧涌,峰巒沉浮,景色萬千,嘆為觀止。初春,山梅吐艷,杜鵑爭春,姹紫嫣紅;盛夏,喬木蔥郁,野藤婆娑,苔蘚低伏;深秋,紅葉如火,野果遍地,清香飄逸;隆冬,群峰迭巖,蒼翠依然。
盤古廟位于大成鎮大樟根村,廟座背靠粵西第一高峰大田頂,左挽大霧嶺頂。四周山巒起伏,綠樹成蔭。磚木結構。四季香火不斷,高州、陽春、茂名、信宜都有信徒前來燒香拜祭。
云朝庵位于大成鎮石屏村委會上坪村,往大田頂公路從庵前經過。該庵始建于清光緒16年(公元1890年),坐西向東,進深14.5米,面寬16.8米,高7.6米,占地243.6平方米,磚木結構,二進格局,前座為門樓,后座為拜堂,四季香火不斷,左右配側間,墻壁上方飾以人物花鳥圖案。
美女照鏡位于大成鎮塘坳村委會辦公樓對面河邊。因有一塊大石斜立平坦如鏡,故得名"美女照鏡",石呈橢圓形狀,長軸直徑14米,短軸直徑12米,宛如一面鏡子。
大成水尾盤古廟,原址為神仙所選。遠古時人們為供奉天地萬物之始祖——盤古,為其立廟,選址在當時較多人聚居的鹽田灣畔興建盤古廟。但當簡陋的廟建好后,盤古大神顯靈了,一夜狂風把廟上茅草屋頂成塊吹起,由鹽田灣畔吹送飄落到平寨、垌尾、旺龍碰三村交界處的廟灣岸泮的巖石之上。人們即人遂神意,在此地又建起簡陋神廟。從此之后水尾民豐物埠,人民安居樂業,正如此廟門聯所云:“盤石化古廟救難消災佑桑梓;王候為尊神降兇伏惡保黎民”。水尾盤古廟頓時朝拜者眾,一直香火不斷。
時至今日,簡陋的小廟與天地萬物之始祖盤古大神,實不相襯。因此,水尾人于辛卯年末(2011年)在原址籌資建起宏偉、華麗、莊重的大殿以供奉盤古大仙,并于2012年1月15日舉行開光大典(2012年1月15——17日為慶典活動)。此廟與大成中心小學隔河相望,坐鎮通往雙樂、城垌、丁堡鎮、高州市之要道路口,背靠青山,面迎綠水,納財聚氣,真不愧為神仙所選的一塊廟宇寶地。
拜盤古識天地,歡迎各界人士前來參觀、朝拜,捐資三十元以上者,刻碑永留紀念;捐之三十元以下者紅榜公布;百元以上者,慶典就餐。凡捐資集資者,大典之日均具表上奏神靈賜福。
山楂和山楂制品大成鎮是信宜山楂的主產區,山楂栽種最多時有534公頃,年產量1500噸,用山楂作原料加工制成的產品有山楂餅、山楂球、山楂片、山楂干等。山楂產品均具生津止渴、助消化、降血壓和降低膽固醇等功效,是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。